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文藻外語大學

::: 首頁  ENGLISH  資訊服務入口網  網站導覽  

serviam

  • 字級大小

05/21/2016.文藻辦臺日亞洲未來論壇 直木獎東山彰良受邀演講

發布日期 2016-05-21 00:00:00











 

     


 








image


點閱人次:counter


文藻外大日文系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,與會學者合影


攝影/謝淑如


 














文藻外語大學新聞稿


中華民國105年5月21日發稿







【公關室/謝淑如、XS4A柯雨榕採訪報導】日語界的盛事-「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,21日於文藻外語大學舉辦,今年以「東亞知識的交流-越境、記憶、共存」為主題,來自日本、美國、中國及台灣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,針對文學、語言、教育、文化、歷史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,共同交流探討。


 
  論壇開幕式邀請到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西成彥,以及日本「直木獎」2015年得主作家東山彰良(本名王震緒),進行專題演講,探討亞洲文學作品關於「越境文學」中的身份認同議題。專題演講中,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西成彥,以「原日本兵的歸鄉」為題,分享數本越境文學作品,包括馬來西亞及印尼顛沛流離的日本兵,於日本二戰投降後,突然成為「會講日語的華僑」的心情轉換及生活。


 
  日本作家東山彰良,以「生在台灣、寫於日本」為題,分享其自身的經歷,探討越境文學及自我認同(identity)的看法。東山彰良出生於台灣台北市,祖籍中國山東省,是外省第三代。五歲的時候,跟著父親移民日本,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作家,同時也在大學任教,迄今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。他出版的作品性質多元,包括小說、散文及動畫編劇等,其作品曾獲得日本「大藪春彥獎」。2015年,他創作的小說「流」,獲得第153回日本「直木獎」,這也是第三位台裔作家獲得該項殊榮。


 
  東山彰良表示,在參加論壇前,他上網搜集各方對於「越境文學」的定義,其中不乏只要為非擁有日本國籍人士,創作的文學作品,均可稱為越境文學的結論,但對此東山彰良有不同的見解。東山彰良指出,「自我認同」是因為選項多了,不得已需要動搖。他以自己成長的經歷為例,臺灣與日本之於他,兩地都是他的故鄉,就好比一個人在親生父母無法撫育下,由養父母養大成人,硬要說哪個父母比較好,是不公平的。另外,東山彰良也提到,會有身份認同的動搖,是因為對於「自己是誰或者自己誰也不是」產生不安感,同時他覺得「自我認同」也與背後隱藏的政治壓力有關。


 
  「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是由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渥美國際交流財團關口全球研究會(SGRA)支助,今年為第六屆,首度移師高雄舉辦。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、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及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共同參與主辦。渥美財團常務理事今西淳子、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中郡錦藏、台灣日本人會日台交流部會部會長竹內功、台灣日本人會高雄支部支部長宮尾圭一均參與盛會。


 
  文藻外語大學學術副校長陳美華,開幕致詞時表示本次會議規模龐大,文藻日本語文系可以親自主辦,感到十分榮幸,期待藉由此次論壇中專家學者的交流,從多元文化的觀點,共同思考並探索台灣、日本及亞洲未來的方向與共存的契機。渥美財團常務理事今西淳子致詞時,感謝文藻外大協助,促成今年論壇盛會。她表示渥美財團是以東京為據點的財團法人,每年提供12個名額給在關東地區留學的博士生。包含今年的獲獎生在內,22年來共支持256名留學生,並且迄今仍維持交流的網絡。臺日亞洲未來論壇是由取得日本博士學位,回台任教的渥美獎學生為中心所企劃而成。希望未來持續對深厚的台日關係,再盡一份深化交流的心力。


 
  「第六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上午議程除了西成彥教授、東山彰良先生專題演講外,也進行一場名為「邁向越境、記憶、共存的知識交流」研究論壇。下午則為論文發表時間,來自日本、中國及台灣等地學者,針對文學、語言教育、歷史文化三大方向,發表論文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,共計32篇。同時也邀請18位日語界權威學者蒞校擔任論文評論人。


    




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相片攝影/謝淑如



image



image



日本「直木獎」2015得主東山彰良先生,



以「生於台灣、寫於日本」為題,進行專題演講。 



日本立命館大學西成彥教授,


以「原日本兵的歸鄉」為題,進行專題演講。



image



image



文藻陳美華學術副校長致辭


渥美財團今西淳子常務理事致辭

image



image


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中郡錦藏所長致辭 台灣日本人會日台交流部會竹內功部會長致辭

image


image

台灣日本人會高雄支部宮尾圭一支部長致辭



研究論壇現場


image image
第六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開幕式貴賓合影 東山彰良先生為讀者簽書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


 
     


 









點閱人次:




文藻外大日文系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,與會學者合影。


攝影/謝淑如
 








文藻外語大學新聞稿


中華民國105年5月21日發稿









【公關室/謝淑如、XS4A柯雨榕採訪報導】日語界的盛事-「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,21日於文藻外語大學舉辦,今年以「東亞知識的交流-越境、記憶、共存」為主題,來自日本、美國、中國及台灣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,針對文學、語言、教育、文化、歷史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,共同交流探討。
    論壇開幕式邀請到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西成彥,以及日本「直木獎」2015年得主作家東山彰良(本名王震緒),進行專題演講,探討亞洲文學作品關於「越境文學」中的身份認同議題。專題演講中,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西成彥,以「原日本兵的歸鄉」為題,分享數本越境文學作品,包括馬來西亞及印尼顛沛流離的日本兵,於日本二戰投降後,突然成為「會講日語的華僑」的心情轉換及生活。
   日本作家東山彰良,以「生在台灣、寫於日本」為題,分享其自身的經歷,探討越境文學及自我認同(identity)的看法。東山彰良出生於台灣台北市,祖籍中國山東省,是外省第三代。五歲的時候,跟著父親移民日本,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作家,同時也在大學任教,迄今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。他出版的作品性質多元,包括小說、散文及動畫編劇等,其作品曾獲得日本「大藪春彥獎」。2015年,他創作的小說「流」,獲得第153回日本「直木獎」,這也是第三位台裔作家獲得該項殊榮。
   東山彰良表示,在參加論壇前,他上網搜集各方對於「越境文學」的定義,其中不乏只要為非擁有日本國籍人士,創作的文學作品,均可稱為越境文學的結論,但對此東山彰良有不同的見解。東山彰良指出,「自我認同」是因為選項多了,不得已需要動搖。他以自己成長的經歷為例,臺灣與日本之於他,兩地都是他的故鄉,就好比一個人在親生父母無法撫育下,由養父母養大成人,硬要說哪個父母比較好,是不公平的。另外,東山彰良也提到,會有身份認同的動搖,是因為對於「自己是誰或者自己誰也不是」產生不安感,同時他覺得「自我認同」也與背後隱藏的政治壓力有關。
   「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是由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渥美國際交流財團關口全球研究會(SGRA)支助,今年為第六屆,首度移師高雄舉辦。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、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及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共同參與主辦。渥美財團常務理事今西淳子、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中郡錦藏、台灣日本人會日台交流部會部會長竹內功、台灣日本人會高雄支部支部長宮尾圭一均參與盛會。
   文藻外語大學學術副校長陳美華,開幕致詞時表示本次會議規模龐大,文藻日本語文系可以親自主辦,感到十分榮幸,期待藉由此次論壇中專家學者的交流,從多元文化的觀點,共同思考並探索台灣、日本及亞洲未來的方向與共存的契機。渥美財團常務理事今西淳子致詞時,感謝文藻外大協助,促成今年論壇盛會。她表示渥美財團是以東京為據點的財團法人,每年提供12個名額給在關東地區留學的博士生。包含今年的獲獎生在內,22年來共支持256名留學生,並且迄今仍維持交流的網絡。臺日亞洲未來論壇是由取得日本博士學位,回台任教的渥美獎學生為中心所企劃而成。希望未來持續對深厚的台日關係,再盡一份深化交流的心力。
   「第六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」上午議程除了西成彥教授、東山彰良先生專題演講外,也進行一場名為「邁向越境、記憶、共存的知識交流」研究論壇。下午則為論文發表時間,來自日本、中國及台灣等地學者,針對文學、語言教育、歷史文化三大方向,發表論文及日語教育實務報告,共計32篇。同時也邀請18位日語界權威學者蒞校擔任論文評論人。
    





 




相片攝影/謝淑如












日本「直木獎」2015得主東山彰良先生,

以「生於台灣、寫於日本」為題,進行專題演講。 


日本立命館大學西成彥教授,
以「原日本兵的歸鄉」為題,進行專題演講。












文藻陳美華學術副校長致辭

渥美財團今西淳子常務理事致辭










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中郡錦藏所長致辭
台灣日本人會日台交流部會竹內功部會長致辭









台灣日本人會高雄支部宮尾圭一支部長致辭


研究論壇現場







第六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開幕式貴賓合影
東山彰良先生為讀者簽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