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文藻外語大學

::: 首頁  ENGLISH  資訊服務入口網  網站導覽  

serviam

  • 字級大小

03/27/2019 文藻文學講堂-璘璧講座

發布日期 2019-03-27 14:52:00

this topic

以前校長鮑霦之名的「璘璧講座」,3月27日在求真樓階梯教室舉辦(前排左起)文創院長謝馥蔓、捐辦講座的校友陳育虹、前校長鮑霦、講者陳義芝、廖南雁老師、應華系主任王季香。

 

文藻外語大學新聞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中華民國108年03月27日發稿

供稿單位/應用華語文系由詩人陳育虹捐贈、以前校長鮑霦之名命名的「璘璧講座」,3月27日再度邀請台灣著名詩人陳義芝教授,於文藻求真樓階梯教室以「心頭舌尖的話:我的煉金術」為題,剖析寫詩的心路歷程,感動全場聽眾。文藻前校長鮑霦、校友陳育虹、校長陳美華、文創院院長謝馥蔓及應華系王季香主任、林翠雲副主任、廖南雁老師、林景蘇老師、林建勳老師、向麗頻老師、黃彩雲老師皆為座上賓。

 

  陳義芝教授自嘲自己煉金可以練出真金嗎?可能煉出來是偽金,說不定就古代煉丹家練出來的汞化合物一樣呢。而心頭舌尖確實心有所感,引用金聖嘆:「詩非異物,只是人人心頭舌尖所萬不獲而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說話耳」說明詩不是特別東西,一定是人人心中最渴望說出的一段話。

 

  陳義芝提到,說話又和一般對話不同,詩表現具備藝術、韻味,講究技巧、美感的。古典詩容易從格律整齊,一眼看出就是「詩」;而現代詩則以內涵為主,用自身生命體驗、追尋過程或時代變動中流露出情感、思想藝術的動向,便逐漸形成所謂「詩意」。

 

      陳義芝教授提到文學作品中,出現你、我、他等字眼都可能是作者意指自己。寫作時先抽離當下個人狀態,而神來一筆的偶發來自於詩人本身,生活韻味關乎詩人身心發展,適度調整讓自己充分具備各種寫作條件。

 

       以干將‧莫邪作為範例,煉劍三個月都融不了,莫邪便說神物必須要有人氣才會消熔,而干將就剪下頭髮、指甲,果真,劍就熔化了。故事說明了在不同人手中著作出來就顯示出不同風格,既為古人所言,風格既人格。以文本客觀角度看待詩人主觀醞釀、調性,是確有根據。

  

說到詩意內涵表達,陳義芝教授為台南維冠大樓震災寫下一首詩:

 

有人在嗎?活著的魂魄啊請醒來

已經二十四小時,黑心的建築商人不可以付託

有人在嗎?死去的魂魄請安息

已經四十八小時,倒塌的大樓不可以久留

有人在嗎?苦候的生者啊莫要痛哭

七十二小時過去,魂魄歸來依舊是家人

 

        陳義芝教授說,當初也高度關注這新聞,先向台灣搜救隊英雄們致敬,在文字上也做點設計,以新細明體代表搜救者呼喊、標楷體代表逝者家屬的聲音。某次陳教授自己念讀時,最後一句魂魄歸來依舊是家人時,淚水早已在眼眶裡打轉,人類的情感聯繫是永遠都難以抹滅掉,人之常情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陳義芝教授提出,在社群媒體時代,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寫作,心頭舌尖意味內心想表達的字句,但在落筆時需要展現出哪些能力呢?陳教授說,先讓自己的想法成型,這是種表達能力的訓練,再以新角度看待事物,在事件上了解來龍去脈、目標何在、自己身在何方、將前往何處等等,都要認真思索,寫詩不應流於追求掌聲、網路聲量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陳義芝教授勉勵在場學生,希望大家都能欣賞詩的美好,詩的影響力眼前不見得很多人領會,但經過時間軸的輪轉,累積起來卻很可觀。我們不一定要會寫詩,但欣賞詩如同見證美的再創造,在詩中找到心靈的家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 

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                   

相片提供/應用華語文系

this topic this topic

詩人陳育虹(第二屆英文科校友)與文藻外大第六任校長鮑霦合影。

應華系教師與貴賓合影。

this topic this topic

台師大教授詩人陳義芝暢談寫詩的心路歷程,以及表現手法,感動全場聽眾。

校長陳美華(左二)與前校長鮑霦(右二)、校友陳育虹(左一)有師生、同窗之誼,特來致贈紀念品,共襄文學講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