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遠見雜誌》以AI加值專業,培育跨域未來人才
發布日期 2024-11-08 08:50:00
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(左起)、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、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、遠見.天下文化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,針對高教發展與人才競爭進行精采的交流。圖/張智傑攝
文藻外語大學新聞稿 |
中華民國113年11月8日發稿 |
【轉載遠見雜誌報導】
高等教育是台灣人才培育的重要搖籃,在科技高速發展與全球政經環境動盪變遷的時代下,高等教育所培育的人才適用性,備受市場檢驗。而台灣高教在少子化挑戰,以及AI技術導入等現況中,高教該如何轉型升級,為台灣厚植人才競爭力?
2024年第22屆遠見高峰會,第十場專題論壇以「高教發展與人才競爭力」為題,針對台灣未來人才發展,進行深度討論。這場論壇由遠見.天下文化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擔任主持,邀請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、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、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進行分享對談,探討台灣高教現狀問題,以及未來人才發展。
遠見.天下文化領導影響力學院副執行長梁曉華。張智傑攝
梁曉華:高齡和少子化,人才培育至關重要
梁曉華開場直接以高齡化和少子化的兩大數據,強調高等教育轉型的重要性。今年,台灣已正式超越南韓,以生育率1.1人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。在嚴峻的少子化挑戰下,加上2025年又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人口結構導致缺工缺才更為嚴重,人才培育變得至關重要。
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梁曉華提到,教育有兩大關鍵:資源和決心。教育部和各大學都投入資源做創新,也具備推動跨域整合、科技賦能的決心,人才培育的發展值得期待。不過,人才扎根需要時間,一點一滴努力累積,將可培育具全球競爭力的未來人才。
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 。蘇義傑攝
葉丙成:恢復學生主體性,培育跨域人才
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曾任臺大電機系教授,也是教育新創家,在教學現場和教育創新產業界都有豐富經驗。他認為,台灣高教最大的困境就是年輕人失去主體性,「他們不知道為何而戰!」
葉丙成指出,現在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後,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或職業方向。這導致了大量的休學和退學現象。在109學年度,台灣學士班休學人數達到37000人,退學人數高達43800人,這些數字反映出學生對於所選科系的不滿與困惑。大學生之所以迷失,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,缺乏機會認識自己,且在很多決策中缺乏自主性。
葉丙成提到,大部分學生進大學時,並未從內心去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學科,而是受到父母或社會的影響,選擇了所謂的「熱門科系」或「有錢賺」的職涯方向。因此,當這些年輕人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,並非自己所熱愛的,就會選擇重考或轉系,甚至有人重考後,還是不知道要選什麼系。
觀察到大學生的探索需求,今年葉丙成進入教育部後,便積極推動高教創新。他認為,大學應該幫助學生找回生命主體性,並創造安全環境,讓學子盡情探索。教育部預計推動「跨領域學士」制度,跳脫單一科系專才培養的概念,而是培育跨領域通才。學生可選擇四個領域,規劃客製化學程,學分修畢就可成為該校的跨領域學士,並在畢業證書上加註說明四大專業領域。
面對產業人才需求,除了高教創新,葉丙成也呼籲,產業界人資部門應改變學歷導向的徵才標準,改以參考求職者的「問題解決能力」。他認為,當企業真正用人唯才,學生也能更放心地探索學習。
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。張智傑攝
李蔡彥:以AI加值人社專業,培育「擅」變人才
第二位與談人、國立政治大學校長李蔡彥,是政大第一位「理工背景」的校長。他提到,隨著科技的發展,愈來愈多的工作被自動化工具取代,使得許多人文社科專業學生感到迷茫。
不過,李蔡彥認為,AI為人文社科提供重新思考自身價值的機會。在AI時代,人社領域應該將自身的專業優勢與科技相結合,發揮引領社會與科技發展的作用。因此,在政大提出的AI政策白皮書中,明確指出人文社科未來應該如何與AI科技結合,並提出具體的跨領域合作方案。
另外,李蔡彥也提到,人社領域的AI學習總共分成四階段,從懂AI、用AI、幫AI,再到駕馭AI。透過四個階段學習,讓AI成為人社領域師生的好工具。
除了建立AI素養,李蔡彥也提到,政大內部透過組織轉型,推動教育創新,成立虛擬學院,以「議題」為導向,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同時,並藉此承接中小學的實驗教育, 培養「擅」變的人,突破傳統學院的專業知識,這個虛擬學院是各領域師生嘗試實踐行動的場域。
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。蘇義傑攝
莊慧玲:AI賦能,外語人才也能搶進科技業
第三位與談人、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,投入教育界逾30年,曾任文藻外語大學董事、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等職務。
談到AI對教育現場的衝擊,「外語科系」更位在海嘯第一排。文藻做為全台唯一的外語大學,莊慧玲提出「AI賦能」概念。她強調,即使是語言學科的學生,也該具備基本的AI素養,才能在職場中脫穎而出,更好地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。
她更提到,文藻外語大學並未因為AI發展,而放棄原本的語言學科優勢,反而將AI納入課程設計中,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,也能夠掌握AI技術的基本應用。文藻和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合作,開設「高科技產業學程」,幫助外語人才跨域學習,讓科技產業成為職涯選項之一。此外,文藻外語大學更在今年成立了AI創新發展中心,與資策會合作,為師生提供AI素養提升課程。
除了和學界合作,文藻也透過產學合作,為外語人才開闢新路。隨著台積電前往德國設廠,文藻大學也和台積電新人訓練中心合作,業師帶領學生認識半導體產業,讓文藻學生擴大發揮外語能力。
從高等教育的轉型,可看見台灣未來人才藍圖。各大學積極推動跨域整合,並培育學生具備AI素養,使其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,成為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未來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