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::: 首頁  ENGLISH  資訊服務入口網  網站導覽  

serviam

  • 字級大小

【教發中心公告】文藻外語大學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

發布日期 2025-09-25 10:12:00

文藻外語大學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

一、目的

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普及和發展,文藻外語大學(簡稱本校)教職員工生已開始廣泛將AI技術融入課程,用於學習和創作。生成式AI快速發展,對全球產官學研各界均產生深遠影響。

生成式AI模型旨在生成類似人類製作的新內容,例如大型語言模型,能夠根據目的和條件自動學習並產生多樣化內容。然而,其大量蒐集、學習與產出之資料可能涉及智慧財產權、人權或業務機密的風險。此外,由於生成結果受限於學習資料之品質與數量,可能出現真偽難辨或創造虛假資訊的情況。因此,對於生成式AI產出的資訊與潛在風險需進行客觀且專業的評估。

本指引旨在確保本校師生在使用生成式AI技術時,能正確且有效地生成資料,避免潛在風險和問題。並期望師生以負責的態度使用生成式AI,促進其在教育領域的長期發展,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。

師生在使用生成式AI工具時,應秉持以下原則:

  1. 負責任與信任:以負責任與可信賴之態度操作,掌握自主權與控制權,避免衛生成資料全然信任。
  2. 安全性與隱私:不揭露未公開之公務資訊,或分享個人隱私資訊。
  3. 資料治理與問責:遵循資料安全、隱私保護及問責原則,並在教育領域中創造其最大價值。

二、生成式AI的風險

1. 錯誤信息與誤導

  • 不正確的內容:生成未經驗證或錯誤的資訊,可能導致誤導。
  • 偏見 :若訓練數據存在文化、性別或種族偏見 ,生成內容可能放大偏見,對學生形成不公平或有害的觀點。
範例:AI生成的歷史資料片面描述特定群體的貢獻或經歷。
  • 缺乏學術嚴謹性 :內容可能缺乏參考、數據支持或邏輯性,影響教育質量。
範例:學生使用AI工具生成科學報告,結果未經過驗證,導致誤導性成果。

2. 版權與侵權問題

  • 內容抄襲:可能無意中複製訓練數據,侵犯版權。
  • 藝術與創作爭議:生成內容是否為原創,或版權歸屬問題引發法律和道德爭議。
範例:AI生成的圖片與現有藝術作品過於相似,可能引起侵權訴訟。

3. 誤用與不當應用

  • 虛假信息:生成技術可能被用於製作深偽視頻或虛假新聞,引發公眾造恐慌。
  • 詐騙:模擬他人語音或文本,用於社會工程攻擊或詐騙。
範例:使用AI模擬名人語音進行詐騙電話。

4. 道德與社會影響

  • 影響創作者生計:AI可能取代人類創作者,威脅某些行業的就業。
  • 過度依賴:削弱自主思考與創造的機會。
範例:新聞機構大量使用AI撰寫文章,導致記者減少。

5. 安全與隱私問題

  • 數據洩漏:生成內容可能洩露敏感數據。
  • 攻擊性內容:內容可能包含暴力、仇恨或其他不適合公開的元素 。
範例:生成個人敏感信息,如地址或銀行帳號。

6. 學習過程的削弱

  • 依賴性過強:學生可能忽視自主思考與研究能力培養。
  • 降低批判性思維能力:直接提供結論而未引導學生分析或多角度思考。
範例:學生用AI完成作業,但對作業涉及的核心概念缺乏真正的理解。

7. 抄襲與學術誠信問題

  • 學術不端:學生可能利用AI工具完成作業、論文或考試內容,導致抄襲和誠信問題。
  • 難以檢測抄襲:AI生成內容形式原創,但並非學生自己的想法或創作,難以通過傳統抄襲檢測工具辨別。
範例:學生使用AI撰寫論文,教師難以判斷是否為學生真實能力的表現。

8. 隱私與數據安全

「學生數據風險」:AI工具可能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或個人信息,存在數據洩露或濫用的風險。在未經適當過濾的情況下,AI可能生成不適合教育環境的內容。學生在使用AI工具時,意外提供了個人敏感信息,導致隱私洩露。

三、生成式AI管理規範

  1. 本校教職員生使用AI進行生成之資訊,應就其風險進行客觀且專業之最終判斷,不得取代人之自主思維、創造力。製作機密文書應由業務承辦人親自撰寫,禁止使用生成式AI ,包括本校法令規章、研究計畫書、中長程發展計畫等。
  2. 承辦人不得向生成式AI提供涉及本校教職員生等公務應保密、個人及未經本校同意公開之資訊,亦不得向生成式AI詢問可能涉及本校機密業務或個人資料之問題。但封閉式地端部署之生成式AI模型,在確認系統環境安全性後,得依文書或資訊機密等級分級使用。
  3. 使用者應確保作品原創,避免抄襲。將AI生成的內容作為參考,進行修改和創新以體現個人想法 。遵守著作權規定,正確引用來源,包括AI工具,並在學術創作中使用標準格式避免誤導讀者。
  4. 使用AI訓練數據時,應確保來源合法且符合道德規範,尊重數據所有者的權利,並在獲得授權後使用。避免使用涉及隱私或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數據,並對AI內容的用途和應用負責,必要時取得原創者同意。
  5. 使用AI生成內容時,應尊重不同文化與社會群體的需求,避免冒犯、歧視或引起爭議的內容。鼓勵包容與對話,尊重多元觀點。利用AI支持不同背景和需求的學習者,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,促進文化交流和教育多樣性,打造包容的學習環境。
  6. 生成式AI應作為輔助工具,而非完全依賴的學習或創作方式。使用者需了解AI的優勢與限制,在適當時機合理使用,同時保持主動性與創造力,提升自身能力。對AI的輸出應批判性對待,避免盲目依賴,並對其內容進行審核和修改。在使用過程中,需理解AI的運作原理,保持獨立判斷,並在必要時尋求他人建議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